close

賽道見真章-M-Benz SLS AMG 6.2試駕
2010/6/22 記者 / Bob

7 月22日將於國內正式發表的 M-Benz SLS AMG,儘管2010年20輛的配額,早已於今年2月確定引進後便在一個月內被受訂一空,甚至2011年的配額至今也已接到近10張的訂單,但是為了讓國 內媒體提早感受這輛傳承300SL Gullwing經典鷗翼賽車榮光的M-Benz新世代超跑,原廠特別在上市前舉辦了這場海外試駕,而且試駕的地點就選在今年F1德國分站的所在 地:Hockenheimring賽道!

1954年發表的300SL Gullwing,是首創鷗翼式車門設計的M-Benz跑車經典,搭載3.0升直列六缸引擎,可輸出215匹最大馬力,極速高達260公里,是當年利曼24小時耐久賽的常勝軍;下方則為300SL的敞篷版本。

2009年9月法蘭克福車展上正式發表的SLS AMG,是M-Benz結束與McLaren合作生產SLR McLaren限量超級跑車後,由原廠AMG改裝部門獨立研發的新世代入門超級跑車,也是目前M-Benz量產跑車中,定位與車價都最高的車型。

U-CAR試車組自從去年親赴德國IAA法蘭克福車展拍攝SLS AMG實車身影後,便對其流線復古的外型念念不忘,並一直在期待與它接觸的那一天來臨。

而這款外型傳承自1954年發表之300SL Gullwing經典跑車、搭載復古鷗翼式車門的SLS AMG,原廠不僅在它上市前便作足了話題,且找來剛回鍋M-Benz GP原廠車隊的「老車神」Michael Schumacher駕駛新車在隧道搏命演出360度迴旋,甚至兩次針對國外媒體所舉辦的海外試駕場地,都是在F1等級的專業賽車場,第一次於美國著名的 Laguna Seca,而U-CAR試車組這次則是應台灣賓士之邀,前往今年F1德國站的舉辦場地Hockenheimring進行試駕,顯然M-Benz與AMG對 它們這款新作的性能與操控都充滿了信心,也讓筆者此行出發前更充滿了期待。

傳承經典300SL Gullwing跑車之作

為了不負 300SL Gullwing的盛名,M-Benz與AMG在開發SLS AMG時,不僅替它塞進AMG目前量產引擎中,性能最強悍的6.2升V8自然進氣引擎,外型與內裝設計也都傳承了這輛經典賽車的DNA,所以在SLS AMG上,當然採用的是傳統FR超跑的長車頭、短車尾設計,並沿用已成為經典象徵的鷗翼式車門,內裝則是呼應其充滿復古風格的外觀,且十足的M-Benz 調性,沒有因為其入門超跑的設定而犧牲豪華與舒適。

由於車門沒有門把,所以想要打開SLS AMG的車門,必須先按下鑰匙上的開鎖按鍵,門把才會彈出,接著才能輕輕拉起車門;而要從容的坐進SLS車內,原廠建議進入時不妨左手一併帶上車門,最後再把左腳伸進去,才可避免進出時不慎撞傷。

但在實際進行試駕前,由於SLS AMG車門上看不見門把,所以想要開門、坐進車內,必須按下鑰匙上的開鎖按鍵,門把才會彈出,接著你只要輕輕拉起,車門便會順勢打開;不過由於SLS AMG的車高只有1262mm,比Porsche Boxster的1292mm還要低,加上門檻較寬,所以原廠工作人員特別先向我們示範了一次進入SLS AMG等超級跑車或賽車的「SOP」:先將單腳伸入、再以臀部直接跌坐椅面的,最後才把另一隻腳跨進車內,以避免進出時不慎撞傷。不過由於SLS AMG的鷗翼式車門在開啟時會將車頂部分一併掀起,所以在進出車內時,頭部比較不會撞到車頂,倒是人站在車外、車門還開著時,千萬要注意車門的位置,因為 此時車門打開的位置剛好在頭部,稍不留神,後腦勺就有可能會被敲個頭昏眼花。

SLS AMG的內裝設計相當復古,儀表採雙環式造型,閱讀起來非常清晰,圓形的冷氣出風口更頗有傳承300SL Gullwing的味道;排檔座左側則由上至下依序為AMG Drive Unit變速箱模式旋鈕、引擎啟動按鈕與ESP模式按鍵,操作起來非常方便。

此外,考量到可以讓乘客關門省力點的電動結構若置於車頂,不但會縮小頭部空間,也將會影響車輛的重心與操控,所以SLS AMG並未提供車門電動啟閉的功能。所以若是身高不夠的駕駛人及乘客,坐進車內後還得起身去拉內門把,但原廠工作人員提醒我們補充說明,不妨在進入車內的 同時也拉著內門把,這樣當乘客或駕駛坐進去後,車門也可以剛好關至定位。但老實說,這個動作是需要一點時間去練習的,而且請記得提醒你的女伴最好不要穿著 短裙上車,因為腳要跨進車內的瞬間,無論怎麼閃躲好像都會曝光。

雖然少了點戰鬥氣息,但SLS AMG這兩張筒形跑車座椅乘坐感相當舒適,且一樣可提供出色的支撐性與包覆性,並提供電動調整、記憶及加熱功能,即使長途旅行也不會感到疲憊,熱血的準車主還可加價選配固定式賽車桶椅。

至於SLS AMG的內裝設計,則是大致沿用300SL Gullwing的靈感,兩張筒形跑車座椅雖然少了點戰鬥氣息,但乘坐感相當舒適、包覆性亦非常出色,平整的中控台則是以霧面鋁合金包覆,搭配突起的雙環 儀錶,圓形的冷氣出風口則非常復古,中控台中央並鑲入Comand APS七吋彩色營幕。引擎啟動按鈕則位於排檔座左方,其上則為AMG Drive Unit變速箱模式旋鈕,再下方則為ESP模式按鍵、尾翼升降按鍵,以及AMG模式選擇按鍵,皆位於駕駛人可一目瞭然的位置。

570匹與七速雙離合器自手排的邂逅

輕輕按下SLS AMG的引擎啟動鈕,高調的咆嘯一聲之後,這具6.2升V8自然進氣引擎立刻在低沉的怠速中甦醒。

SLS AMG所搭載的是,是目前在AMG車款中相當常見,堅持「One man, One engine」生產哲學所來的6.2升V8自然進氣引擎,完全是由AMG內的資深技師以手工組裝,但這具引擎代號由M156變更為M159的引擎,馬力輸 出已調漲至571匹,最大扭力也提升到66.3公斤米,引擎本體則以高強度矽鋁合金打造,並導入TWAS鍍膜技術,以降低活塞在運轉時之摩擦,且配置乾式 油底殼,能有效提供過彎高G值時的引擎潤滑及降低引擎高度。搭配M-Benz第一具雙離合器變速箱:AMG Speedshift DCT七速雙離合器自手排變速箱,可在0.1秒內完成換檔,也讓它由靜止衝刺到時速100公里僅需3.8秒,極速則有317公里的表現。

這具排氣量6.2升的V8自然進氣引擎,完全是由AMG部門的資深技師手工打造,引擎本體則以高強度矽鋁合金打造,擁有571匹的最大馬力與66.3公斤米最大扭力,且配置乾式油底殼,能有效提供過彎高G值時的引擎潤滑及降低引擎高度。

不過這些帳面上的數字,U-CAR試車組與同行媒體其實在出發前都早已到背如流了,所以聽完工作人員的說明後,大伙立刻迫不急待地坐上SLS AMG,前往位於德國法蘭克福近郊的Hockenheimring,並藉此體驗該車在一般道路及Autobahn德國無限速高速公路上的表現。

下起雨的Autobahn,雖然讓視線有點模糊,但卻絲毫不影響車隊的興致,不過,SLS AMG由於採長車頭設計,且尾窗與後擋風玻璃的面積較小,加上C柱「粗壯」,所以視野並不算出色。

集結在AMG廠區前一字排開的SLS AMG非常壯觀,而且還都已打開了歐翼式車門,正在等待我們一探它深不可測的實力。

但是拜鋁合金車身所賜,SLS AMG的車重僅1620公斤,且2800rpm時便可輸出66.3公斤米扭力的80%,所以加速力道只能以「狂暴」二字來形容,只要油門輕踏,強大的動力 就會讓你深陷在座椅之中,然後讓SLS AMG毫不留情地衝出,逢車超車、毫不費力。可惜的是由於試駕當天天候不佳,且Autobahn上車輛不少,所以筆者只有把SLS AMG的極速拉到時速220公里左右,無緣一探317公里的極速表現,甚為可惜。

此外,SLS AMG低轉速時的扭力之大、加速力道之充沛,著實令人印象深刻,3.9秒的0~100km/h加速實力果然不容小覷。但該車能有如此俐落的加速表現,當然 要歸功於這具AMGSpeedshift DCT七速雙離合器自手排變速箱,因為這具變速箱雖是M-Benz首度跨足雙離合器變速箱之作,但無論換檔反應或檔位銜接,其實都已令人相當滿意。而且這 具變速箱還提供了Controlled Efficiency、Sport、Sport Plus及Manual(手排模式)四種選項,可讓你視「需要」自行切換,提供不同的駕駛樂趣。其中,筆者幾乎全程大多數時間都切換在Sport Plus模式下,因為此模式可延後換檔時機,且提供較寬的轉速域與加速力道。

拜AMG Speedshift DCT七速雙離合器自手排變速箱俐落的換檔反應所賜,SLS AMG在公路上展現了驚人的加速力,只要油門輕踏,強大的動力就會讓它展現0~100km/h僅需3.9秒的實力,而且要不是天候不佳,極速絕對可在 Autobahn輕鬆上探250公里。

值得一提的是,雖然因路面積水,導致輪胎不時將滾動噪音傳進車內,但SLS AMG的車廂隔音效果其實並不差,大部分噪音都能被隔絕在車外,除非你一直把轉速拉過4000rpm,否則車廂內都還算安靜。另外便是雖然SLS AMG並沒有搭載電子式懸吊系統,但它的懸吊表現卻很讓人驚艷,公路行駛時,基本上與一般AMG車款並無二致,可確實兼顧操控與舒適性,而且彈跳的抑制表 現很有韌性,行經Autobahn的維修路段時,也沒有太多彈跳。

等等、上場前還得先通過駕訓

頂著越來越大的雨勢來到 Hockenheimring賽道,雖然SLS AMG擁有琳瑯滿目的各種穩定系統,但想要在F1等級的賽道上盡情發揮它的實力,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,所以AMG特別替我們針對此賽道的特性,上了一堂 「AMG Driving Academy」駕訓課程。

為了讓媒體一行可以安全地在賽道上盡情體驗SLS AMG的魅力,原廠特別在實際下場前替我們安排了三階段的駕訓課程,好讓我們可以更熟悉SLS AMG在不同路況與模式下的動態反應。

除了以SLS AMG進行時速100公里的煞車切換車道、讓筆者一行體驗它在濕滑路面下的剎車穩定性外,也以錐筒模擬出各種彎道,測試循跡與動態穩定系統的出現時機及功 能,而在這個階段中,由於路面積水導致抓地力不足,所以幾乎只要油門稍微重踩,SLS AMG的車尾就會開始蠢蠢欲動,出現轉向過度的現象,所幸標準配備的ESP系統總是會適時介入控制,所以並沒有出現失控的現象,也提醒了筆者待會在賽道 上,恐怕得比過去都更小心控制油門、剎車及行車路線,才不會因雨而誤事。

進行繞錐課程時,由於SLS AMG的扭力輸出著實驚人,所以幾乎只要入彎角度不對或速度太快,車尾便會不聽使喚地向外側滑出,得靠ESP系統把它拉回;下圖雙環儀表中央上方的七顆 LED為引擎超轉燈組,燈號會依據轉速高低由白、黃、紅依序亮起,紅燈亮時表示引擎轉速已接近紅線區,駕駛人需盡快執行換檔動作。

最後則是讓筆者熟悉SLS AMG的方向盤換檔撥片,並適應儀表中央由七顆LED所組成的超轉燈號,畢竟在分秒必爭的賽道上,正確的駕駛方式應盡可能的專心在路線選擇上,只能用眼睛 餘光與身體的反應去感受車身動態,所以原廠才用心的安排了這段駕訓,且讓我們能更從容地面對緊接而來的重頭戲:SLS AMG的Hockenheimring賽道實測。

天雨路滑,駕馭得具備賽車技巧

由於天候不佳,所以在安全的前提 下,這次SLS AMG的Hockenheimring賽道體驗是由原廠試車手以SLS AMG前導帶領三輛媒體試駕車,進行共六圈的體驗,而且嚴禁超越前一輛SLS AMG。因此在速度上,並不能隨心所欲,不過由於路線不熟、下雨導致視野極差,加上賽道極為溼滑,所以這樣似乎反而是一種較為安全的安排。

要在下著滂沱大雨,全長4.574公里、共有13個大小彎道的Hockenheimring賽道中體驗SLS AMG,駕駛人最好得先加強自己的駕駛技巧,因為在強大的動力輸出下,幾乎只要入彎速度過高或路線選擇有誤,SLS AMG的後輪便會蠢蠢欲動、非常敏感。

全長4.574公里,由13個各種大小彎道所組成的Hockenheimring賽道,是今年F1德國站的舉辦地點,由此可知賽道難度絕對不低,加上大雨 讓試駕環境變得相當惡劣,所以就算上午已經在德國一般道路及Autobahn上與它相處了一段時間,但筆者仍沒有辦法全力發揮SLS AMG的571匹馬力及66.3公斤米扭力,因為即使在先前的駕訓課程中,其實就已經在雨中見識過它的優異的制動力與循跡系統,但面對積水越來越嚴重的賽 道,輪胎早已無法確實抓住地面,甚至在直線路段大概都只能跑出約200公里的時速後就得開始減速,因為在接下來的每個彎道中,只要入彎速度過高或出彎時油 門踩太深SLS AMG的後輪便會因為瞬間輸出過大而發生擺尾,需靠ESP頻頻作動,才能維持車輛繼續行駛在正確的彎道路線中,並讓人懷疑是否擁有SLS AMG的車主,都得具備像Michael Schumacher一樣的出色駕駛技巧,因為在雨天的賽道中,SLS AMG非常敏感,幾乎任何一點小動作都會影響它的動態。

在沒有下雨的前提下,切到SLS AMG的ESP Off模式、把循跡系統完全關閉後,駕駛人絕對可以擁有更豐富的駕駛自主權與樂趣;但由於天雨路滑,所以原廠強烈建議仍切到ESP Sport模式,不過就算如此,SLS AMG的強悍動力依然彷彿像是被封印住了一般,無法盡情施展開來。

而且雖然擁有ESP Off的模式,可以把循跡系統完全關閉,讓你能夠在賽道上盡情「撒野」,作出各種華麗的動作,但就算只是切入ESP Sport模式,只要油門稍微重踩一點,一樣會出現輕微的轉向過度現象,雖然ESP最後仍會出面制止頑皮的後輪,但實際上已影響SLS AMG進出彎道的順暢性,需謹慎壓抑油門及剎車的控制精準度,才不會在過彎時感覺綁手綁腳。

成功擠身新世代入門超跑之列

儘管這次德國原廠於知名 Hockenheimring賽道所舉辦的SLS AMG媒體試駕活動,最後因為大雨導致筆者一行人皆無法完全體驗它的實力;但平心而論,擁有炫目鷗翼式車門的SLS AMG,不僅傳承了M-Benz經典300SL Gullwing的典雅外型與賽車血統,高達571匹/66.3公斤米的強悍輸出,加上搭配了首見於M-Benz車款的七速雙離合器自手排變速箱後,出色 的性能表現,早已成功讓它順理成章地成為新世代超級跑車俱樂部的一員。至於它是不是需要車主擁有更高的駕駛技巧,等到鷗翼車門一打開來後,恐怕就不再那麼 重要了‧‧‧


內容提供: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unix 的頭像
    unix

    程式開發ㄅㄆㄇ -歡迎光臨 Inuiüni 幼稚園

    uni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